梦想与现实点名时间不是张佑他们的首创。
在美国,一个类似的网站叫作Kickstarter。
网站开创者Perry的正式职业是一个期货买卖员,也是一位狂热的艺术喜好者。
在看到一场音乐会由于资金问题被迫取消后,他想要打造网站专门用来支持大家那些疯狂创意。
创立点名时间的想法,来自目前网站的董事蒋显斌。
蒋显斌是新浪网的开创者之一,和Perry一样,在熟知的网络以外,蒋显斌对设计和文化情有独钟。
2006年,蒋显斌与友人打造华语纪录片制作平台CNEX。
纪录片是费钱又非常难拿到钱的行业,蒋显斌看到海外有不少纪录片通过Perry创立的募资网站拿到钱,最后拍出的片子还获得了奥斯卡奖。
他就问张佑:有没什么方法可以把这种模式移植到国内?张佑感觉这是一个好主意。
1994年,15岁的张佑首次接触网络就被镇住了。
坐在家就能和全世界联系,这种神奇让张佑深深着迷。
少年人的梦想宏伟而浪漫,他感觉改变世界的梦想肯定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路径。
1979年,张佑出生在台湾。
在美国读大学读到一半辍学了。
他的自我介绍里写着:白羊座,出生于台北。
抗拒所谓的大众教育,走出校园,最后在美国找到另一种生活的学习技巧。
体内流动着创作的血液,视所有美的事物为理所当然。
偏执与完美主义,择善固执又喜欢幻想。
白羊座喜好冒险、活泼好动,辍学后,张佑辗转过包含旧金山中文电台、人间烟火、蛮秀网路电台、意慾蔓延、哇塞中文网、华渊、新浪网、LycosplayAsia、Skysoft愿境网讯、Yahoo!奇摩、联络家、奥美广告、戏楼、快拍公园、CNEX等多到历数起来都十分费劲的工作,但他念念不忘的是想做一个我们的商品。
他的打扮是标准的文静年轻人范儿,黑框眼镜、下颚留着造型胡须,一身休闲装打扮,假如再背上一个斜挎背包,可以混迹在九零后大学生的行列。
点名时间团队里的另外几个开创者和张佑也有着差不多的风韵。
做技术的蔡晓,拥有上天赐予的好嗓子,一首信乐团的《去世了都要爱》唱得惊天地泣鬼神。
虽然号称是技术出身,却是一个非常会弹吉他、非常会唱歌的人。
张佑他们私下里开玩笑,说蔡晓假如在美国长大,就是一个摇滚歌手了。
张佑做过设计师,玩过摄影,他了解设计和摄影创作型的工作在中国赚不到大钱,永远只能帮企业、广告企业的工作,做到最后还是其他人的一只手。
有特殊才能的人,在现实日常,却常常做着和自己兴趣完全背离的事情。
当蒋显斌找到张佑的时候,他想到自己,然后想到了更多和自己一样的人。
他们决定给那种叫作梦想的奢侈品一点空间。
2011年5月,点名时间上线。
点名时间成立后,蒋显斌找到在台湾做食品的一个朋友为点名时间投资了50万USD。
这是点名时间的第一笔投资,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笔投资。
不过,这种局面可能非常快会被打破。
这种商业模式开始被关注,更多的投资机构找上了门。
交易双方的微妙情感对张佑来讲,这是双重愿望的达成。
想做一个我们的商品,成为上帝、改变世界的梦想,一瞬间离他非常近。
而长久以来,他对人类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嫌隙,也终于找到了弥合的载体。
他一个人就是点名时间的忠实用户,在这块土壤上乐此不疲。
他发起了一个一百张便捷面卸妆照的项目,他给每个泡好的便捷面和包装袋的图画拍对比照。
项目的回报是项目结束后给支持者一张便捷面卸妆全集海报,外加电子版好看的大图。
张佑将它命名为探寻新口味的藏宝图。
这个看着十分无聊的创意获得了热烈回话。
支持者一边评论着发出的照片,一边催促张佑快点发后面的照片。
有一段时间,微博上因此而流传着各种吃便捷面指南。
点名时间除去项目的合法性以外没更多的限制。
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感觉自己对项目的判断也不准确。
有一次网站上出现了一个集齐邮戳申请吉尼斯纪录的项目,张佑他们感觉这个项目一定不会有人有兴趣,但这个项目却很受关注,一直从点名时间的平台热到微博上。
点名时间将项目的好坏交给用户判断。
一个项目发出后,假如没得到足够多的支持者就自动失败,之前支持者的付款会如数退还。
相比较张佑那种完全处于好玩儿而来的项目,这里还提供本钱低廉的试错机会。
成功与否对项目发起人来讲都是一次低本钱的市场试验。
特别是对失败的项目来讲,失败本身是最好的结果。
有一次,一个IT人发起了一个叫作平板显示器的项目。
这个商品外观像iPad,但不连接主机,就只不过一个显示屏。
最后的支持者只有3个人。
更多的人在项目下跟发起人讨论这个商品,比较一致的怎么看是,假如没iPad,这个商品大概还会有市场。
在已经有了iPad的状况下,还需要一根线去连接主机的平板,无人会有兴趣。
这个项目中付10元的支持者得到的回报是一张贴纸,100元的是一件T恤衫,1700元的是一部这个商品。
这个项目虽然失败了,但仍然有3个人支持。
在项目下面的留言中,支持者说,虽然我不看好你的商品,但我仍然支持你,支持你的革新精神和努力。
这种道义上的支持是点名时间不同于其他团购交易平台最大的地方,买和卖的双方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联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
这种微妙的情感意义重大。
张佑感觉这是一种促进大家支持和鼓励正面事物的表现。
他乐意将点名时间作为一个鼓励大家成为VC的平台,他也更乐意将VC称之为天使。
这是点名时间和美国Kickstarter不同的地方。
Kickstarter上支持者和项目发起人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点名时间更重视保护掏钱的一方,即支持者一方。
譬如Kickstarter对项目的完成周期没硬性需要,事实上,以最需要资金支持的纪录片来讲,长达几年的制作周期是常事。
但点名时间在这类细节上做了更严苛的规定。
他们需要所有些项目需要在3个月之内做好,以给支持者一个交代。
张佑觉得项目完成的周期太长,支持者对项目的关心程度会降低,长久下去,会损害支持者的热情。
Kickstarter和点名时间的盈利方法很简单,都是抽取成功项目募筹资金的肯定比率作为网站收入。
从这个角度来讲,项目发起人才是网站的金主,项目成功与否关系着网站的收入。
但张佑觉得,至少是在现阶段,他们应该更倡导保护支持者的利益。
张佑将它看作是打造信赖社会的积累。
他感觉这一点非常重要,他赋予这种行为更大的意义:保持正向的心态。
成立第一年,点名时间一共花了25万USD,几乎不做任何干预的投资人有点替他们着急,感觉他们是否过于守旧了。
张佑跟投资人讲解,他们想在市场还没广泛认知的状况下悄悄试水。
假如大张旗鼓地宣传,或许会像当初的团购网一样迅速进入资金淘汰赛。
成立一年有余的点名时间,是一个只有12个职员的轻资产公司。
在过去一年里,他们主要的本钱是同仁薪酬。
拿到新的投资后,张佑筹备加强推广力度。
但扩张后团队人数也不会超越50人。
他们的前辈,美国的Kickstarter在成立三年后,经由网站募集的资金额已经达到1亿USD。
根据5%的资金抽成,1亿USD可以让只有50个人的Kickstarter活得很好。
这给了张佑信心。
上帝站在用户那边作为开创者的张佑,在做这类事情的时候,常常恍惚感觉自己真的成了上帝。
做上帝的感觉叫人眩晕。
点名时间刚上线的时候,他和他的团队满怀热情想要给页面上增加一个能看到项目进度的功能。
他们感觉,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故事。
这个想法本身没错,支持者之所以支持发起人,最开始的确是被发起人的故事打动的。
一个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些故事非常能打动人,而且对于支持者来讲,除去支持以外,他们也非常期望了解后续的进展。
为了故事这两个字,张佑他们做了一个类似时间轴的东西,为项目每一阶段的进展添加说明。
看着就像连续剧一样,每一个项目都好似一个人的一生一样,时刻在发生着什么。
张佑感觉这个想法特别牛,肯定备受用户欢迎。
他们原来的期望是,支持者可以像看电视剧一样天天来点名时间看看自己支持的项目的进展,对项目发起人也是一种督促。
但结果是:由于新功能的添加,原来的项目说明被遮住了一部分,新的支持者看不到完整的说明;其次,发起人其实没那样多时间来更新进展,张佑他们预想的直播式的连续剧也没形成。
这是一次完全失败的尝试。
张佑和他的团队们在点名时间上线5个月后,有整整3个月的时间将主要精力消耗在这上面。
另外几个点名时间的开创者和张佑一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后来张佑意识到,正是丰富的经验迷惑了他们。
后来一些项目发起人跟我抱怨:你们在搞什么啊?商品经理常常犯的错误就是主观意识太强,由于商品经理是一个游戏规则的拟定者,所以他会常常有那种我是上帝的感觉。
大家在过去那段将近半年的时间里都自以为是上帝,上帝的角色容易使人冲昏头,商品经理的成败常常只在一念之间。
出发点是上帝,还是普通用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多数时候,商品经理像上帝般站在世界背后,但一般,这个世界是用户说了算的。
至少,张佑常常如此提醒自己。